一楼一凤全国信息平台_凤楼信息茶楼的官方网站_风楼阁全国信息2024登录入口

奉献于人类健康事业

共创人类健康财富

党的建设

Party Building

怒江州福贡县拉马底乡村医生邓前堆先进事迹

作者:党委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1-03-18 13:47:55 浏览次数:

 

邓前堆,男,傈僳族,中共党员,现年46岁,中专文化,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乡村医生。自1983年担任乡村医生以来,每天横跨怒江,来往于索道两岸村寨内外,为群众出诊治病解忧,认真做好防保、妇保、随访、计生宣传等乡村医生的份内工作,凭着崇高的责任心、精湛踏实的医术,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赞誉。

邓前堆同志所在的福贡县,位于怒江大峡谷中段,与缅甸接壤,总面积2756.44平方公里,拥有142.218公里长的边境线。目前总人口101005人,傈僳族占总人口的70%,怒族占总人口的12%。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交通极其不便,地域性极其特殊。邓前堆同志所负责的片区为拉马底村,包含害扎、老娃当、格扎、拉马底、托底、培建六个村民小组,总265户人家,总人口1043人。按照联合国和我国的有关规定,超过25度的坡地,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但是由于特殊的地域性和历史原因,这六个村民小组,除少数几户居住在较为平坦便利的江畔公路边外,其余大部分分布在坡度达50度以上的崇山峻岭之上,从空间上来说可谓是高度分散。通往每一家的山路,都十分艰险崎岖。邓前堆同志自1983年初中毕业,到石月亮乡卫生院参加乡村医生技能培训,取得从医资格以后,就回到拉马底村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从此,他每天来往于索道,在两岸的高山上来回奔波,28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过。因为特殊的地域性,当地群众在生活和劳动中,失足坠崖、跌打损伤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外伤的处理、医治就成为邓前堆最主要的临床医疗活动。此外他所医治的常见病就是呼吸系统疾病和肠胃疾患。他每天在拉马底村卫生室坐诊,一旦接到病人的求助电话,即背上药箱、带上溜邦出发。有时候,即便隔着山涧可以直接与对面坡上的病人对话,可要是邓前堆顺坡而下、到达谷底,再攀爬而上、到达病人身边,却需要花两、三个时辰。有时深夜出诊,独自过溜索、打着手电筒攀爬大山,即便是堂堂汉子,在荒野大山之中也不免越走越怕,毛骨悚然。想到有病人在遥远的山寨等待,只好咬紧牙关往前赶。待抵达病人家,往往全身被冷汗湿透。去年(2010年)的雨季,邓前堆在睡梦中接到电话,说老娃当村民小组的此友生在山中采石耳,不慎摔下悬崖,人们闻讯将他找到以后,抬回家中,已是凌晨三点。邓前堆急忙背上药箱,过溜、爬山,足足花了三个小时才赶到这家。急忙对病人进行检查、诊断,未发现骨折、脱位现象。他对暴露的伤口进行止血、对症、支持等处理完毕后,天就亮了。他又赶回村里开展工作。第二天接到这家的电话说病人情况很好,但他实在不放心,又爬了三个多小时山路,亲自前去查看,见病人确实没有危险,这才放下心来。像这样幸苦地“上门出诊”,28年来不知有过多少回,邓前堆却从未收过一分钱的出诊费,仅仅按规定收取医药费而已。

2009年春节前夕,害扎村民小组一户房屋起火,看到的人都纷纷过溜,赶去救火。邓前堆习惯性地背上药箱,赶到现场,果然有一个叫开扒俄的老人头皮被烧伤。邓前堆当场为老人进行清创上药,在一旁的树枝上吊好输液瓶。以后几天,因为想到老人是孤寡户,下山、过溜前来村卫生室换药不方便,邓前堆就送医上门,每天一趟,过溜、爬山,赶到老人身边为他换药打针,足足上门治疗了一个星期,终于痊愈。

2006年的一天,邓前堆正在山地里劳动,有个孩子慌慌张张地跑来告诉他,说有个人从车上掉下来了。他急忙跑去看,原来是拉马底村的娜友哈,从一辆解放牌汽车车厢上摔下来,被铁板刮伤。裂口从大腿一直撕到小腿,鲜血淋漓,惨不忍睹。这一次的外伤,足足缝了十八针,创了邓前堆乡村医生生涯的最高“缝合纪录”。如此“大”手术,加上打针、给药,医疗费仅仅收了二十元钱。因为病人失血并不多,看看没什么大碍,而且病人家附近无电话,无法与家属取得联系,这位好医生只好将娜友哈送了回去。邓前堆身材并不魁梧,这位女病人反倒身高体胖,在陡峭的山路上,他既要背负病人,又要肩挎药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才把病人送到家。在此值得一提的是,邓前堆每次外出,无论是到山地里劳动,还是赶集、作客、走亲戚,他都会习惯性地挎上药箱,以便随时在田边地脚、林间崖下为人提供医疗服务。

在邓前堆28年的乡村医生生涯中,他认为自己治过的最“严重”的病,还是一次外伤的清创缝合。那是在2003年的害扎村,有个叫邓扒才的人从陡坡上滚下来伤了眼睛。邓前堆闻讯,以为是普通的小伤,背上药箱,爬了三个小时山路赶去一看,病人的眼球都掉出来了,悬挂在脸上,眼角有一个大窟窿,窟窿里淤塞着一团泥。他想动员病人下山,到县级或州级医院去治疗,可是交通如此不便,下山、过溜、赶路、寻车,等到了县城,伤口恐怕已经感染,甚至会危及到颅内。情急之下,邓前堆洗了手,进行必要的清洗消毒后,将病人的眼球塞回眼眶,固定包扎好,而后一点一点地将眼角窟窿里的泥抠出来。清洗、消毒、缝合、包扎、输液,一直折腾到深夜才告一段落。病人家属打着火把,将这位医生送下山。邓前堆回到家里以后仍然心有余悸。当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主要是担心病人感染和失明。第二天赶到病人家里一看,受伤的这位病人一般情况良好,生命体征正常,并没有感染的症状,这才放下心来。如今,时间已过七、八年,记者在这次采访求证中,看到邓扒才的那只眼睛外观比较正常,但是视力为零,已经失明了。邓前堆很惋惜地对记者说:“倘若我这里的医疗条件好一点,或者交通方便一点,病人受伤那天能够及时送到外地的大医院,那他的眼睛一定不会瞎。”

邓前堆告诉记者,他目前最大的心愿有两个:一个是希望村子里修一条能通车的桥,这样乡亲们再得了什么大病,就可以用最快的速度送到外面的大医院了。另一个心愿就是,自己能尽快掌握骨折复位的操作技术。因为拉马底村,乃至整个福贡县,都是山高坡陡、险壑纵横,村寨之路狭窄艰险,人们很容易跌伤骨折。倘若自己全面掌握了骨折复位的技术,到时候就不用动员病人下山进城了。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他还积极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于2008年开始在怒江卫校进行乡村医生专业的就读,并在2009年参加了云南省“兴边富民”工程乡村医士在岗培训。

除了临时的出诊,邓前堆同志还按常规每个月上山巡诊一次。巡诊之前先打电话通知村民小组长,叫对方通知各户,让有病、需药的人在村民小组门口集中,而后邓前堆按时到达,为大家服务。到了那地方以后,只要他听说某位病人未来“集中报到”,他还得送医上门,亲自去看了才放心。

邓前堆欣慰地告诉记者,因为近几年加大宣传的缘故,现在村民们的卫生保健意识有所增强。做计划免疫工作之前,只要通知到村,乡亲们就会下山,按时到村办事处卫生室打预防针。邓前堆再也不用像从前一样,为打一支预防针,得翻山越岭、爬坡过溜,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送针上门”了。他说:“现在我的工作是越来越好做了。”从前,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合作医疗、传染病报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临床医疗等工作都由他独自完成,自从2008年村卫生室多了一位女乡村医生,邓前堆就感到自己的工作轻松多了。孕产妇的体检和管理、儿童的体检和随访,这些工作就由女乡村医生去做。有关艾滋病、结核病、疟疾等传染病的预防宣传,仍然由邓前堆像从前一样,用傈僳语向大家宣传和解释。事实证明,在传染病预防方面,乡村医生的工作已经做出了实效。邓前堆所负责的片区——拉马底村六个村民小组,近两年来疟疾病例仅发现两例;未发现新增的结核病例。

28年如一日,邓前堆同志像牛一样默默奉献,像草一样朴实无华,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所负责的拉马底村,计划免疫健康建证率达100%;接种率达98%;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0%以上。他累计出诊5000多次,步行约60万公里,为农村卫生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几十年的艰辛付出,从经济上来说,得到的是微薄的报酬:2009年之前,由于地方财政困难的原因,每月仅由卫生局发放乡村医生补助126元;到2010年,工资“涨”到每月400元。虽然政府给以的岗位津贴逐步增加,加上每个月出诊看病得到的约三、四百元收入,仅够一家四口人勉强过日子。记者在采访中亲眼看到,他的住宅为公路边依大岩石而建的三间小平房。家里除了一台早已过时的小电视机、必要的被褥和几件破旧的家具,别无其他财产。他家的厨房内设着一个简陋的灶台,用来煮猪食;还有一个简单的火塘,用来做饭。整个厨房光线昏暗,有一半的空间是一块巨大的岩石,可谓是人与石头一起生活。他的妻子达付恒,体弱多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他的长子范志新,16岁,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女儿范志花,15岁,初中毕业以后就去了四川的一位亲戚家打工。可见他的家庭条件并不好,但是邓前堆却不肯改行去开药店赚钱,也放弃了当村干部的好机会,心甘情愿地要做一名乡村医生。他认为自己的境况比那些贫困的父老乡亲,已经很不错了。做了28年的乡村医生,为大家看病无数,也遇到欠费无数。他告诉记者:“乡亲们只要手里宽裕,是不会欠我的。所以我从不开口去向他们讨债。倘若他们不主动来还,也就算了。”记者问之,这些年乡亲们累计欠了他多少医药费,他回答:“从前欠的那些,就不了了之了。我只是从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才开始记账,做了一个帐本。”记者拿过账簿一看,2010年乡亲们欠他的医药费累计为25000元(经查实:此欠款已于春节前由石月亮乡民政办医疗救助款中解决)。邓前堆说,近几年国家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凡来就诊的农民,都可以按规定报销(报销比例为:村级门诊减免50%;乡级门诊减免50%;县级门诊减免30%。乡级住院报销75%;县级住院报销65%;州级住院报销50%;州外住院报销35%)。报销比例如此之高,但还是有人无力支付自负部分。鉴于这种情况,县里专门设置了一项救助:无力支付自负部分的农民,可以到乡民政办申请一定的救助。记者在调查中发现,2010年单是这一项,石月亮乡民政办就为村民补助68000元。即便国家如此关注和补贴,可是处于历史的贫困原因,村民无钱看病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所以他们就只好来欠我了。”邓前堆说。他对此并不觉得自己“吃亏”。他认为自己受到了乡亲们的尊敬和爱戴,他为自己能成为大家心目中的有用之人、可靠之人而感到无比自豪。此外,由于工作出色,他还多次获得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和荣誉:2004年,他被省卫生厅授予“全省实施世界银行第七个卫生贷款先进个人”;2006年被福贡县卫生局授予“2006年度疾病预防控制先进个人”;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被石月亮乡中心卫生院授予“优秀乡村医生”称号。2009年被评为石月亮乡优秀党员。2011112号,他的先进事迹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连续播出二次,引起了国内的高度关注和强烈的反响。邓前堆面对这些荣誉,十分珍惜。他说:“乡亲们对我好,国家对我好,这辈子除了当医生,我什么也不想当了。”

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了一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华章。他的事迹永远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邓前堆同志无愧为卫生工作者的楷模,基层共产党员的榜样。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