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做好一件事
洱源县山石屏疗养院成立于1953年,是专门对麻风病患者进行隔离式集中治疗的医疗机构,疗养院建在洱源县炼铁乡黑潓江畔的山坳里,这里山高谷深、江宽水急,几乎与世隔绝。32年来,李桂科坚守在这里,以疗养院为家,视病人为亲人,精心为病人治疗、真心为病人服务,与山石屏疗养院结下了难舍的情怀。
一个梦
因为心中有梦,所以走得义无反顾!
1981年4月,身为洱源县皮肤病防治技术骨干的李桂科来到了位于县城60多公里外的山石屏疗养院工作,负责对疗养院里的麻风病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80年代的疗养院,只有几排年久失修破漏不堪的老土房。这里没有接自来水、也没有通电,取水要到黑潓江,工作、看病也只能在煤油灯下进行。面对来自大理、剑川、丽江、兰坪、洱源等地的180多名麻风病患者,李桂科自己感到不知所措。
那时,疗养院还没有通公路,出入往来极为不便,李桂科每个星期往返于县城和疗养院一次,每次来疗养院都要住上3到4天。而每次往返,都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在路上耽搁久了,就只能摸黑走夜路。东西多时,李桂科便赶着骡马,人背马驮地赶路,渴了喝口山水,累了随便找棵大树靠一下。
由于普通人不清楚麻风病的病因,麻风病人的容貌又令人异常恐惧,所以很多人对麻风病患者唯恐避之不及,由于受到歧视,不少麻风病人被安置在疗养院之前饱尝了外人的冷漠、亲人的遗弃和生存的艰辛,久而久之,就连治疗麻风病的医生以及医生的家属都受到歧视。
李桂科的同事杨医生说,李桂科到疗养院工作后的十几年间,从来不去参加红白喜事各种宴席活动,也不邀请外人来家里做客,能避开的场合他就尽量不去,由于那时候社会上有一些人嫌弃麻风病人,对治疗麻风病的医生也多少有些偏见,作为他的朋友,他也很气愤,替他不平。
但是,每当李桂科看到患者溃烂的伤口,想到他们遭受的痛苦和无助,接触到他们那渴求健康的目光时,一阵阵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善良和与生俱来的爱心把他征服了。他常说,麻风病人也渴望尊重,渴望得到关爱,渴望回归社会,被社会大众接纳,除了从生理上治愈他们以外,更重要的是让麻风病康复者重拾生活信心,被社会接纳,成为普通大众中的一员。就这样,李桂科抛开了所有顾虑,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从事麻风病康复工作之旅。
一座桥
一座桥,筑牢起心与心的交融,架起了麻风村融入社会的通道。
过去,由于黑潓江的阻隔,李桂科和同事们只能靠人背马驮和渡船出入往来。23年前的中秋节,黑潓江的水异常汹涌,忙碌一天的康复人员早早停下手中的活儿,兴高采烈地划着小船,满载金灿灿的包谷准备渡过黑潓江回到疗养院过中秋,可是船刚到江心,突然打来的一个浪头把船掀翻了,16人全部落水,6人在这场事故中遇难!
“那个时候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赶紧把桥修通,为了修桥,李医生找了好多部门要钱,但是一直没有着落。”康复人员罗四妹说。
在汹涌的黑潓江渡船来回往返,对李桂科而言并不觉得苦,但他深知,对患者和生活在疗养院里的康复人员而言,他们本就遭遇外界歧视和偏见,而蜿蜒而过的黑潓江又无情地将他们隔离在与世隔绝的地方,使他们融入社会的希望更加渺茫!为此,在黑潓江上建一座桥,连接起疗养院和外界的联系成为李桂科多年的心愿。然而当时连疗养院基本的住房问题都得不到保障,在横跨30来米的黑潓江上建一座桥谈何容易?
看着翻滚的洪水,李桂科并没有望“江”兴叹。他一次又一次奔波请求后,1996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一座横跨黑潓江的吊桥建起来了。这座桥不仅仅连接了江边的茄叶村和疗养院,更是为麻风病康复人员打通了一道融入社会,走向外界的大道。
一份责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大爱如高山之磅礴,托起一片碧水蓝天。
现在留在疗养院的麻风病康复者,大多是一些无家可归的孤寡人群,有一些是子女嫌弃有家不能回。除了给病人做日常康复治疗外,李桂科还承担起了替儿女尽孝、为父母尽责的重任。为了使他们在疗养院安心就医、安心生活,小到陪老人说话聊天,给他们理发、剪指甲、洗衣服,大到安排康复者子女就学、就业,为老人准备后事,李桂科都亲力亲为。
今年19岁的小张是云南师范大学大二年级学生,她在疗养院里度过了六年的小学生涯。提起李桂科,小张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小时候她就在疗养院李医生为他们办的小学里读书,人最少的时候,就只有一个老师、一个学生。
谈起疗养院里的小学,李桂科动情地说,以前他把疗养院里的适龄儿童带到村里的小学念书,但是由于人们认识上的误区,疗养院的儿童就学还是有一定困难,为解决他们的就学问题,李桂科请来一位代课老师,在院里办了一所学校。现在,走出疗养院的本科毕业生5人,硕士研究生1人。
一颗心
历尽艰难不言悔,只为胸中有颗滚烫的心。
每年的春节、火把节、中秋节,以及康复者生日,李桂科都要组织院里的人开展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努力丰富他们的生活,营造疗养院“家”的氛围;为开阔他们的眼界,李桂科还多次向州县卫生部门和单位领导反映,并联系了国内外多家慈善机构寻求帮助,分批分期把疗养院的康复者带到大理、丽江、昆明、广州等地旅游;为鼓励康复人员发展生产,尽快融入社会,提高收入,李桂科带着大家在疗养院里养猪、养鸡、种菜、种植核桃,现在疗养院里的瓜果蔬菜、核桃等经济林果除了实现自给自足外,还能拿到市场上出售。
2013年3月3日,洱源县境内发生5.5级地震,山石屏疗养院属重灾区,县委、政府决定重建疗养院,当时留院疗养的50多人,大多年老体弱,并且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能参加过渡安置搬运货物的劳动力不到10人,过渡安置工作难度可想而知。李桂科索性就在疗养院与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连续48天。他积极组织人员,搭建帐篷,建立临时安置点,抢救财物,将全部财产搬到安置点存放,将各家的鸡舍、猪圈搬到安置点继续养鸡、养猪,将原居住地的果树移栽,开展生产自救,动员大家开展互帮互助关爱活动。
李桂科的妻子退休前在县人民医院上班,同在卫生系统工作的她对李桂科的工作格外支持,每天下班后拖着疲倦的身体,还要照顾好老人,接送孩子,承担一家人的饮食起居生活。
李桂科的妻子说,虽然在家庭生活方面很多时候李桂科帮不上她的忙,但是想起疗养院里的康复人员,想起李桂科在黑潓江畔忙碌的身影,她一个人即使苦点累点也没什么,所以他们一家人都支持他。
坚守
曾历尽艰难、坎坷,也曾有过彷徨、迷茫,然而,坚守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始终伴随他渡过了32个春夏秋冬。
当年踌躇满志、帅气干练的小伙变成了如今的两鬓斑白、饱经沧桑的老人。由于爱岗敬业,李桂科多次被卫生部以及省、州、县表彰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李桂科在日记中写道:我是卫生防疫战线上的普通一兵,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在疗养院工作30几年了,我无怨无悔,终有一天我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但我会一直记着:我曾经在这里耕耘过、战斗过,这里有我的亲人……
李桂科说,他就要退休了,但他仍放不下疗养院,他早就把这里当成家了,即使退休了,只要走得动,还会经常来院里看看,一起种种树、浇浇花,能为他们做多少事就做多少事。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