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届中国生物制品大会在苏州圆满落幕 生物所师生斩获多项青年科技论文奖
2025年4月22日至24日,第二十四届中国生物制品大会(CBioPC2025)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成功举办。在本届大会备受关注的青年科技论文评选中,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生物所)师生表现出色:梁晓鸣同学(导师鲁帅尧研究员)脱颖而出,斩获唯一一等奖;余娜同学(导师谢忠平研究员)、阮宝硕同学(导师马雁冰研究员)分获提名奖(提名奖共39篇)。
本次青年科技论文评选活动充分彰显了生物所优秀学子励志勤学、勇攀科研高峰的成长历程,展现我所教师潜心育人、躬耕科研的师者风范,生动诠释"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育人理念。激励广大青年学子见贤思齐、奋楫笃行,同时引导教师队伍深入践行教育家精神,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共同营造追求卓越、创新进取的科研育人生态。
让我们走进本次一等奖获得者梁晓鸣同学及其导师鲁帅尧研究员,聆听优秀学子的青春之声,感悟同学励志勤学、自强不息的故事,以及导师躬耕教坛、潜心育人的良好精神风貌。
学生风采
梁晓鸣,男,汉族,中共党员,生物所2025届药学专业硕士,导师为鲁帅尧老师。本科毕业于潍坊医学院。硕士期间主要从事高致病性病毒(基孔肯雅病毒/新冠病毒)广谱mRNA疫苗的设计与评价。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与npj Vaccines上,并以第二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两项。硕士在读期间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三等学业奖学金。2025年获中国生物制品大会青年科技论文一等奖,并进行学术报告及壁报展示。
心路历程
2022年,由于准备不充分,一志愿考研失败。作为一名校外调剂考生,以最后一个名额进入生物所,在此,我遇到了我的恩师鲁帅尧研究员,鲁老师因材施教,没有因为我的调剂身份而区别对待,同时也感受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包容性。由于本科期间有过科研训练及论文发表经历,在得到研究课题后便很快进入科研状态。2022年,实验室处于初步探索研究方向的阶段,每个新生都被安排探索新的研究方向,为实验室的未来发展积累经验。刚开始进行实验时面临重重困难,例如实验仪器的缺乏、没有可参考的实验经验等,只能从一次次的失败中不断积累经验,幸运的是鲁老师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及科研经费支持。2023年一整年我每天早上8:00准时到实验室,直到凌晨才疲惫地回宿舍,甚至持续通宵做实验的情况也时常发生。最终,在老师们的帮助和自身坚持下最终完成了课题研究。在面对失败时,我曾几次想过放弃,但很庆幸自己最终坚持了下来。在面对失败时要给自己找信心,坚信改进后下一次实验一定会成功。每一次战胜困难都能使我充满成就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科研思维。此外,学术研究要有自己的想法,敢于质疑——小到实验失败原因的分析,大到新的研究课题与创新点的提出都要有自己的思考,这是让自己对学术研究保持热爱的关键。最后,要注重与他人交流,虚心接受来自不同思维角度的建议同样重要,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可以使科研更加顺利。
发展方向
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
导师风采
鲁帅尧,男,博士,主任技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生物所国家昆明高等级生物安全灵长类动物实验中心副主任(兼实验及技术支撑部主任),云南省医学高端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医学学科带头人;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实验动物部副主任、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心副主任(兼QAM)等职。1999年本科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专业;2010年获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硕士学位;2021年获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并获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2020年开始主要开展高致病性病原体的分子病毒学、动物模型和致病机理研究,以及新型抗病毒靶点鉴定、应急疫苗探索和有效性评价等。建立了新型冠状病毒动物模型的技术平台和相应的疫苗、抗体及药物的评价技术体系,开展了包括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mRNA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和DNA疫苗五大技术路线的药效学体内效力评价60多项。“整合免疫逃逸突变位点的RBD蛋白疫苗对SARS-CoV-2具有广泛保护作用”的研究成果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2024年第十期研究撷英(院内)。主持的课题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任务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协和青年基金项目、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创新工程项目任务等。参与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和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4项;近五年以共同第一或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Cell、Nat Med、JCI、Cel Res、STTT、NC等杂志发表SCI论文60余篇。
(导师鲁帅尧为第二排左5)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